1.朋友圈,大家不约而同分享一则新闻:某地某院年轻女麻醉师夜班后猝死,不治身亡。这真是这个早春里最冰冷的消息。那些生命的守护神们,医疗市场霜寒露重的今天,他们的生命到底由谁来守护? 那日,师兄在我们科室会诊,疲惫而无奈地笑耍我:走,我们私奔吧。我明白,他的所谓私奔,并无半分欲念,不过是不堪重重重负,内忧外患的医疗环境,让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医生只有生存之忧,毫无前景之乐,行走在薄冰与刀尖的广大同行,一天天消耗贻尽的,远远不只是个体的健康,鲜活的生命。
面对无良媒体毫无责任感的宣扬传播,面对层出不穷的伤医事件,面对越来越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,面对浮躁不堪的人群,我常常想起多年前有个姓李的作者,写了本书,里面有几句话:农村真穷,农民真苦,农业真危险。用来形容如今的医疗行业,不知是不是入木三分?
年前年后不亚于平日的忙乱,让人不胜焦虑,年岁教会我最大的本事是学会自我疗救,当我告诉自己,春天来了,花快开了,我又一日日开始安静或匆忙地行走,忘记白色世界的一切繁嚣,还原生活应该有的一些其他样子。
2.昨日,老妈70岁,日朗风轻,阳光甚好,心甚安。与老爸,与妈妈的老姐老弟,与我们姐妹,一起陪她过这个古稀的生日,如果问我这半生最欣慰的事是什么,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,是这么多年一直与父母亲相互陪伴着,不曾去到远方,不曾颠沛流离,这是另一种人生的缺失,也是另一种珍贵的拥有。
站在婶婶的桂花树下,忽地就看见一些成串的青色小果子,很是欣喜(因为我喜欢桂花,也喜欢这青绿色的生命,似含某种寓意)拍了图发在微信里:日朗风清,愿母亲安康。然后两好友相继来电,关切询问母亲,只好如实相告:老妈70岁,应景一下。
油菜花开了,拉上姐姐,田间地头,寻了去,采采摘摘,宁静欢喜。谁家门前的李树,依稀密布白色的花苞,鸟雀飞来跳去,乡村荒凉着,乡村又活泛着。母亲坐在墙角,下午四时的春光照亮了她银色的发丝,我看到她深深皱纹间的温暖笑意,有三月的风拂过心间,谁家的小花狗摇起了骄傲的尾巴。
我并不是真的懂得,母亲的村庄真正给予了我什么,但我固执地以为,我血液里的某种东西,情感里的某个因子,一定与母亲的村庄密不可分,尽管在每一次离开时都会深深惆怅:故乡会遗失,村庄也会遗失。但我又倔强地坚信,永不遗失的,是骨血里的爱与深情。
3.眼见着柳绿桃红,又是一春,惊蛰将至,霏霏细雨,总是不经意带来春的讯息,又总是在你还未来得及去细嗅她的芬芳时,悄然隐退,应了那句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,如此,把春天说成是女子的青春当是恰好。 三月是极致的繁华,百媚千红,你是哪一种?
如果可以,我只愿,是母亲屋前的那株栀子,三月绿着,六月白着,十二月,依然婷婷着。四季,与乡村守望着。
虽然是
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,但存一念,花开花落都是禅
因为春天,不是季节,而是内心。
评论